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
国医大师工作室
抑郁症并非 “矫情” 或 “软弱”,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精神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 20 人中就有 1 人受其困扰。它像一层厚重的灰色滤镜,让世界失去色彩,让快乐变得遥远,但抑郁症是可治愈的疾病,只要掌握正确方法,每个人都能逐步走出这片阴霾。以下是经过医学验证和无数患者实践的有效康复路径,从认知调整到行动落地,助你重建生活的掌控感。这边就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赵晓东医生为大家科普一下如何有效走出抑郁症这种疾病。
北京赵晓东医生怎么样?治疗调理抑郁症效果好不好?
赵晓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专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保健养生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养生指南》杂志编委会编委、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睡眠障碍(失眠症)、抑郁、焦虑、老年心脑血管病、三高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头痛、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骨质疏松。
赵晓东医生表示抑郁症这种疾病,想要及时有效的恢复健康,首先需要在思想层面,治疗方法,日常生活调节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注意,下面这些就是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到的地方:
一、科学认知:打破 “自我否定” 的枷锁
走出抑郁的第一步,是停止对自己的批判。很多患者会陷入 “我为什么这么没用”“别人都好好的,只有我不行” 的自我攻击,这种想法只会加重病情。首先要明确: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心理创伤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感冒会发烧一样,抑郁时的情绪低落、精力丧失是疾病的症状,而非个人能力的缺陷。
建议通过权威渠道(如三甲医院精神科官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公众号)了解抑郁症的生理机制,比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异常如何影响情绪调节。当你意识到 “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的大脑暂时需要帮助”,就能减少自我指责,为后续治疗打下心理基础。同时,记录 “情绪日记” 也很有效:每天花 10 分钟写下当天的负面想法(如 “我什么事都做不好”),再试着用客观视角反驳(如 “今天我按时起床、吃了三餐,这已经是进步”),逐步打破负面思维的循环。
二、专业治疗:别让 “羞耻感” 耽误康复时机
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是走出抑郁最关键的一步。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足 10%,很多人因 “怕被别人议论”“觉得自己能扛过去” 而延误病情。事实上,及时干预能让康复周期缩短 30% 以上,常见的科学治疗方式包括两种:
1. 药物治疗:给大脑 “补充能量”
当抑郁症状严重(如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进食睡眠、有自杀念头),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这类药物并非 “快乐丸”,而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帮助恢复情绪调节能力。很多人担心药物副作用,但现代新型抗抑郁药(如 SSRI 类)的副作用已大幅减少,且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多数人在 1-2 周后开始感受到情绪变化,疗程通常为 6-12 个月,需遵医嘱停药,避免复发。
2. 心理治疗:重建与自我的连接
心理治疗是抑郁症康复的重要支撑,尤其适合轻中度抑郁或药物治疗后的巩固。常见的有效疗法包括: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识别并改变 “非黑即白”“灾难化” 等负面思维模式,比如将 “我永远都好不了” 转化为 “我现在虽然难受,但每天都在进步”,同时通过行为激活(如制定微小目标)逐步恢复行动力。
正念疗法:通过呼吸练习、身体扫描等方式,训练专注当下的能力,减少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研究表明,坚持 8 周正念训练,能显著降低抑郁复发率。
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安全的关系中,向咨询师倾诉内心痛苦,获得理解与接纳,重建对他人的信任,缓解孤独感。
三、生活调节:用 “微小行动” 激活身体能量
抑郁症会让人陷入 “什么都不想做” 的无力感,但完全躺平会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形成 “越不动越无力” 的恶性循环。此时无需追求 “大改变”,而是从每天能完成的微小行动开始,逐步重建生活节奏:
1. 身体调节:给情绪 “找个出口”
规律运动:运动是天然的 “抗抑郁剂”,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血清素,改善情绪。即使只是每天下楼走 10 分钟,也能带来微小的积极变化。
改善睡眠:睡眠紊乱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可通过 “睡眠卫生习惯” 调整:固定作息时间(即使周末也不熬夜)、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用热水泡脚或听白噪音助眠。若失眠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助眠药物,避免长期依赖。
调整饮食:多摄入富含 Omega-3 脂肪酸(如深海鱼、坚果)、B 族维生素(如全谷物、瘦肉)的食物,这些营养素对神经递质合成至关重要;减少高糖、高油食物,避免血糖波动加重情绪起伏。
2. 社交连接:别让孤独 “吞噬” 自己
抑郁症会让人本能地回避社交,但孤独感会进一步加重抑郁。此时不必强迫自己参加热闹的聚会,可从 “低压力社交” 开始:比如和信任的家人朋友通 10 分钟电话,分享一件当天的小事;加入线上抑郁康复互助小组,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注意选择有专业人士引导的正规小组);甚至只是去咖啡馆坐一会儿,感受周围人的烟火气,都能缓解孤独感。记住:真正关心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生病而远离你,主动表达 “我现在需要陪伴”,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
3. 兴趣重建:找回 “微小的快乐”
抑郁症会让人失去对事物的兴趣,但 “兴趣” 并非消失,而是暂时被掩盖。可以试着从过去喜欢的小事入手:比如以前喜欢画画,即使现在觉得 “画得不好”,也可以拿起笔随便涂几笔;以前喜欢听音乐,就每天花 15 分钟听一首曾经让你感动的歌;甚至只是养一盆绿植,观察它每天的变化,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微小的成就感。这些 “无目的” 的小事,能逐步唤醒对生活的热情,让你重新感受到 “活着的意义”。
四、应对复发:把 “康复” 变成 “长期习惯”
抑郁症有一定的复发率,很多人在症状缓解后,会因 “担心再次生病” 而焦虑。事实上,复发并非 “失败”,而是提醒我们需要调整康复计划。预防复发的关键,是将康复期的方法转化为长期习惯:
定期 “情绪体检”:每周花 10 分钟回顾自己的情绪状态,若发现连续 3 天以上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及时调整生活节奏(如增加运动、减少工作压力),必要时联系医生或咨询师。
建立 “支持系统”:和家人朋友约定 “情绪预警信号”,比如当你说 “我最近想一个人待着” 时,他们会主动关心但不强迫你交流;保存医生和咨询师的联系方式,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
接纳 “不完美”:康复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比如某一天突然觉得情绪低落,什么都不想做。此时不必自责,告诉自己 “这是正常的,我可以休息一天,明天再尝试”。抑郁症的康复不是 “直线上升”,而是 “螺旋式前进”,每一次克服困难,都会让你更强大。
抑郁症就像一场漫长的感冒,过程很痛苦,但总会过去。在这段旅程中,请记得对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温柔:累了就休息,难过了就哭出来,不需要强迫自己 “坚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边的家人朋友、专业的医生咨询师,还有无数和你有相似经历的人,都在陪伴你、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