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
国医大师工作室
如果在失眠症状的早期,也就是短期失眠(过去称急性失眠)阶段未给予积极适当的干预或治疗,短期失眠极易慢性化转变,导致慢性失眠的产生,这种类型的失眠彻底治愈较为困难。未经治疗的慢性失眠对人们正常的身体和情绪健康、生活质量有着极其不良影响。而在失眠症的治疗中,药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在我们享受药物带来疗效的同时,药物的使用原则、不良反应、停药的指征与原则同样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药物治疗失眠症的总体原则是按需、间断、足量。
1、小剂量开始给药,达到有效剂量后不轻易调整药物剂量。
2、可以每周选择3~5天服药,而不是连续每晚服药。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宜“按需服药”。注意抗抑郁药不能采用间歇疗程的方法。
3、短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连续治疗;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每个月定期评估,每6个月或旧病复发时,需对睡眠情况全面评估;必要时更改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睡眠改善情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
失眠的药物治疗主要以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为主,还包括以非传统作用靶点为目标的褪黑素类药物、食欲素受体拮抗药,以及非失眠治疗标准药物的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
1、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药
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药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BZDs)。常见苯二氮䓬类药物有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地西泮等;常见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有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等。
(1)作用机制
这两类药物具有共同的作用机制,均为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特异性识别位点结合,增强GABA介导的抑制作用,即结合受体使大脑功能抑制,从而发挥其对睡眠的治疗作用。
(2)药物选择
一般要根据患者的失眠症状和药物的半衰期来选择该类药物用药。半衰期反应药物在体内代谢所需的时间长短,即半衰期越长,药物代谢越慢,在体内停留发挥作用的时间越长;反之则相反。因此入睡困难或服催眠药物后次晨“宿醉”的患者给药可从半衰期短的药物中选择,而患有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给药则从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中选择。
(3)不良反应
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药具有许多潜在的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次晨“宿醉”、谵妄、共济失调、顺行记忆障碍和复杂的睡眠相关行为(如梦游,在短效制剂中常见)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药的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反弹性失眠、戒断和依赖。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中唑吡坦常见头痛、恶心和疲劳等不良反应。
2、褪黑素及其受体激动剂
主要有褪黑素缓释片和雷美替胺等。褪黑素是一种通常在夜间分泌的激素,主要对应人体的睡眠期,促进睡眠。外源性的褪黑素可以直接替代机体内源性褪黑素的作用,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则可以激活受体促进体内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使患者入睡。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服用褪黑素,会造成低体温、释放过多泌乳激素导致不孕,还有降低男性生理欲望的副作用。
3、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常用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有苏沃雷生等。顾名思义,食欲素是一种与人食欲有关的激素,可以影响机体的摄食行为,能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拮抗受体来阻断食欲素的功能,增加睡眠维持的时间。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白天嗜睡、头痛、头晕等,一般来说,高剂量使用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这类药物时要谨遵医嘱适量使用。
4、抗抑郁药物
临床上也会以低剂量的镇静抗抑郁药物用于治疗失眠症,如低剂量的多塞平就是一款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失眠的抗抑郁药物。由于是低剂量给药,这些药物带来的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会比较小。而且,这类药物更是抑郁、焦虑合并失眠患者的首选。
5、抗精神病药物
镇静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也用于治疗失眠症。但因其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和心血管代谢效应)的可能性,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外,不建议使用。
1、停药指征
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减量停药;如失眠与其他疾病(如抑郁症)或生活事件相关,当病因去除后,也应考虑减量停用镇静催眠药。
2、停药原则
避免突然中止药物治疗,应逐步减停以减少失眠反弹,有时减量过程需要数周至数月。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是并非失眠的一线疗法,但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是否需要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量以及停药的时机都需要全面系统的评估,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这样才能顺利地让失眠患者更快摆脱失眠困扰,切勿自行用药。